建立精舍
建立精舍
从西晋末年起,除了佛寺中丌始出现堂塔并立的布局度化,又出现一种以讲学修行为主要功能的学院式佛教建筑,以其与儒家讲学修行的活动方式相近,故当时亦习称为精舍。正如立塔为寺体现了中国佛寺发展初期阶段的特点,这种精舍则属佛寺进一步发展时所产性的一种特殊形式。
两晋之际,讲经大盛,禅法渐行。佛教高僧以及一些崇信佛教的上层人士,纷纷营建房舍,供讲授佛典、行修禅法之用。东晋十六国时,精舍的建立更为普遍,都城、山林之中,多有造筑。曾于敦立精舍讲学的窦僧人昙摩密多,“顷之复适京州,仍于公府旧事,更葺堂宇,学徒济济,禅业甚盛”,是利用衙署改建而成的精舍。这种供讲学禅修之用的精舍,其形态或与当时的太学、府学等学舍相近。
除了学院式的精舍之外,这时又有佛教僧人模仿释迦牟尼修行之法建造的小型精舍。其形式、布局十分自由,从草庐、竹棚到石室、茅棚,通常依山傍谷,也有建于僧人墓所或立于宫室、宅邸中者。这类精舍佳在逐渐发展成为佛寺,如慧远至庐山,始住龙泉精舍,后称龙泉寺其弟慧持到蜀,止龙渊精,亦称龙渊寺。大约此期佛寺尚未有严袼规制,但凡有僧人主持.并得到社会供养、官方认可,便可立寺“故精舍与佛寺之间,并无明确界限,至南朝初期依然“,这与东晋时期佛教发展的特点不无关系。精舍为修行而立,形式通常偏于简陋,也不必起立佛塔。东普王劭造积园精舍,“虽房殿严整,而琼刹未树”。供僧徒禅观礼拜的佛像,置于房殿之中。民间受这种风气的影响,也有造立精舍供佛的做法]。精舍在规格、性质上与官方建立的佛寺是有差别的,其中一部分由高僧主持者或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寺院,但就多敵血言,精舍始终属于佛教基层组织的形式,略同于后世的“兰若”。
下一篇:复合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