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有积水,中国古建筑原来是这样排水的
正值雨季,积水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又纷纷见诸报端。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尚且如何,那么在古代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唐语和大家一起走进神奇的古建排水系统。
首先是排水理念:“以排为主,以防为辅”、“多道设防,刚柔并济”的。古人排水,先是从屋顶下功夫,然后是沟渠暗排。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建筑的屋顶,多采用高屋脊、大坡度的设计,靠近屋脊两侧的坡度超过60°,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因惯性冲出檐外。事实上,在古代斜坡排水是为远古时代人类一项伟大的防水技术。它不仅造型优美而且排水方便。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中国古建筑是怎样排水的:
【檐】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有的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上,很自然地使坡顶形成曲线,不仅坡面是曲线,正脊和檐端也可以设为曲线,在屋檐转折的角上则设有翘起的飞檐。
【瓦】
瓦是从3000年的西周开始出现。一般屋面使用较多的有筒瓦、板瓦、勾头和滴水等。早期的瓦吸水性很强,很容易造成渗漏;后来瓦的品质得到提升,吸水率降至3%,与瓷器相当。且升级版的瓦,辅以金属、琉璃和锡等材料,使中国传统的屋顶成为“防雨能手”。
【举折】
听起来比较生僻。所谓“举”指的是脊檩和橑檐枋的高度,也就是屋架的高度;“折”指屋剖面的折线。举折是以房屋的前后橑檐枋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总深度。举架是中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这种建筑在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从而呈凹曲面,不仅利于屋面排水,更利于檐下采光。
【沟渠】
我们常说一个人,掉到了钱眼里。你知道吗,故宫强大的排水能力,更钱眼分不开呢。,故宫的地面上有很多形状像铜钱一样的孔洞,被形象地称为“钱眼”。这些“钱眼”,其实就是排水系统的进水口。雨水从“钱眼”进入各种明沟暗渠后,通过螭首排除,形成“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
【青砖】
地下排水的典范,要数故宫西北的北海团城。团城已有800多年历史,明代时重修了城墙,城墙上找不到一个出水口,地面上也没有任何沟渠。但是不管下多大的雨,地面都不会积水,很快就渗透得一干二净,奥秘就藏在地上铺设的青砖之中。地面铺设的青砖,看起来并无特别之处,其实团城的青砖造型很有讲究,除了供人行走的甬路以外,大部分地方铺设的方砖,是上大下小的倒梯形,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缝隙。这些青砖本身渗水透气性就不错,雨水透过青砖之间的接口,就进入到地下三角形的缝隙当中,砖缝越向下越开阔,雨水自然不容易停留在表层。
自古国人多智慧,面对下雨积水这个问题,中国古建筑排水不得不服啊。
下一篇:中国影壁的大致类别及影壁砖雕材料制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