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语·河南 服务热线
0372-8313400 15237219500
唐语公告:

明十三陵中的古建筑艺术

时间:2018年02月01日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明十三陵中的古建筑艺术

 明十三陵古建艺术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死后下葬于孝陵。孝陵位于南京城东钟山主峰之下。陵墓前为长达1800米的神道,神道上依序排列着大金门、石碑、石像生、石柱、文臣与武臣直到棂星门。进门过金水桥到达陵墓中心区,由南至北布置着大红门、祾恩门、祾恩殿、方城明楼、宝城,地宫即位于宝城之下。这些建筑均排列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北面正对着钟山的主峰。地面建筑除神道两边的石雕外均己毁坏,但孝陵的这种布局却成了明清两朝皇陵的标准格式。

明成祖朱棣在迁都北京的同时,即令下臣寻觅宝地修建皇陵。明皇陵的地点选择在北京昌平县以北的天寿山南麓,这里山势环抱,地域开扩,所以自朱棣以后的13位明朝的皇陵除代宗陵外,先后都在这里兴建,合组成为一个庞大的垒陵区,统称为明十三陵。

昌平县位于北京之北,县境内的天寿山,呈东、西、北三面山势环抱状,向南一面开阔,形成一个环形的环境,明朝陵区即选择在这里。首先建造的是明永乐皇帝的长陵,位于环形地势的北端,后有主山峰依托,前呈开畅之势,坐北朝南,占据了最中央的位置。长陵建成后不到川年,明宣宗在位时,在陵区的南端立起了一座“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并在碑后开辟了神道,安放了一系列石雕。此后又经过几代帝的经营,才使陵区逐步完善。原来作为长陵前的神道成了整个陵区的共同神道,各座皇陵都在天寿山下寻找自己的位置,呈放射形分布于山之南麓,形成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区。

陵区的总人口位于南面两座对峙的小山包之间,最前方为一座五开间的大石牌楼作为陵区的大门,牌楼遥对着天寿山的主峰。从此向北,经大红门、碑亭、18对包括有马、骆驼、象、武将、文臣等的石象生直至棂星门,全长约26公里。神道沿着山间地势又考虑到四周的山景,蜿蜒而行,到18对石象生这一段才取直正对前方的棂星门,造成极为神圣而肃穆的视觉与心理环境,进入棂星门后,有一条大道穿过河滩地段直去长陵,同时在这条道上先后有分道通达其他各陵。

长陵的规模居13座陵墓之首,超过了孝陵,但形制与孝陵相同。最前方为大门,其后为棱恩门、棱恩殿、方城明楼、宝顶,其中最重要的是恩殿。複恩殿是祭祀先皇的大殿,它在皇陵中的地位相当于紫禁城中的太和殿。它面阔九开间,进深五间,虽赶不上太和殿的十一开间面阔,但宽度达6675米,还超过太和殿3米。大殿坐落在三层白石台基之上,用的是重檐庑殿式最高等级的黄琉璃瓦屋顶。大殿室内60根立柱,全部用整根楠木制成,其中直径最大的达L17米,比现存太和殿内柱子的质量为高。顶上全部用井字天花,红棕色的楠木柱了配上青绿色的天花·使殿内充满了肃穆的气氛。尽管这座大殿在面阔、柱子用料超过太和殿,屋顶、台基也用了最高等级的式样,但是它毕竟为陵墓的大殿,所以在大殿四周没有那么多配殿与廊庑,没有那么大的广场,没有那么高的台基,在总体环境上,远不及太和殿那样宏伟与气魄。皇帝生前用的太和殿与死后用的恩殿成了目前留存下来最大的两座古建筑。

1956年,考古人员发掘了定陵的地宫。定陵是明万历皇帝的陵墓。万历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最长的一位帝王,他初登王位,即亲自到天寿山下选定了墓地,经6年而建成。据史料记载,当陵墓建完之日,这位皇帝亲临现场,当他见到地面上有巍的殿楼,地下宫室全部用石料筑造,坚固异常,欣喜之下,竟下令在地宫里设宴,与群臣饮酒庆贺,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了。如今经发掘的定陵地宫确也规模很大,前殿、中殿、后殿排列在中轴线上,中殿左右还各有一座配殿,各殿之间均有甬道相连,总面积达H95平方米。中殿陈设有万历皇帝与两位皇后的宝座,宝座之前有石造的五供和燃点长明灯的大油缸。后殿为地宫正殿,殿内横列着石造棺床,床上放置皇帝与两位皇后的棺椁,以及盛满各种殉葬品的木箱。整座地宫皆用石筑造,中央三座墓室之间都设置石门,每门均有两扇石门扇,每扇均高约3米,宽l.7米,重约4吨。门的上方还有用汉白玉石雕刻而成的门罩。

明代皇陵与唐陵、宋陵以及以前各朝的皇陵有什么不同呢?首先,明陵仿唐陵也是选择以大山为靠背而成的有利环境,但它没有开山做地宫、以山为宝顶而是在山前挖地藏地宫,在地宫上堆土而成宝顶。不同于秦汉皇陵的方锥形陵体的是,明陵做成圆形的宝顶,宝顶之上不建陵殿,所有陵墓地面建筑全部列在宝顶之前,形成前宫后寝的格局。其次,明皇陵与宋皇陵一样,都集中建造在一起,但它与宋陵不同的是,各座皇陵既各自独立,又有共同的入口,共同的神道,它们相互联系在一起,组成为一个统一的庞大皇陵区,既完整又有气势。


上一篇:清朝东陵古建雕刻艺术
下一篇:汉代阙的设置地点
分享到:

◎ 最新新闻

◎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