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语·河南 服务热线
0372-8313400 15237219500
唐语公告:

照壁文化

时间:2016年11月30日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照壁文化


唐语砖雕照壁影壁墙

 

照壁上绘贪,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首创。他出身贫贱,是中国历史上靠农民起义成功当上皇帝的为数不多的一位,他深知贪官赃吏欺压百姓、激起人民反抗的道理。他从元朝的灭亡中总结出一条经验,他说:“元朝因为宽容放纵贪官污吏,把江山丢掉了,如今我得了天下,若不用严刑峻法便不足以矫正积弊。”为肃清吏治,他多次颁布严刑重典,后来还发明了骇人听闻的“剥皮实草”之刑。据元末明初人叶子奇写的《草木子》记载:明太祖时,凡是地方官“贪酷”者,允许当地百姓到南京向朝廷“陈诉”。查实官员受贿至60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在全国的府、州、县衙门的左边都设立一个小小的土地庙,平时祭祀土地神,有了贪官,就将贪官在这个土地庙里处死,脑袋挂在衙门口的高杆上示众,尸体剥皮,并将剥下来的人皮包裹在一个草人上,做成一个“皮囊袋”,悬挂在官员公座的旁边。后任官员每到大堂办公,这填了草的皮囊袋就在他头顶晃晃悠悠,让他触目惊心,再不敢贪。那个土地庙,因此被称为“皮场庙”。据记载,“剥皮实草”这种刑罚持续时间不长。明洪武二十八年,已至晚年的朱元璋认识到酷刑重典治吏只是权宜之计,于是下旨废除此刑,但同时规定各级衙署照壁上必须绘“贪吃太阳”图案,以此警戒官员。此后,衙门照壁绘贪成为一种定制,一直沿用到清末,明清两代官衙门口都有这样的照壁。虽然官衙的照壁就绘着警示图案,但朱元璋之后的明代官场仍是贪风日盛,明代中叶以后几乎遍地是贪官。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似水,不遏则滔天”。千百年来,贪的狂妄、贪的悲剧就像一面明镜,给封建官吏以明鉴和昭示。虽然封建社会的本质决定了吏治腐败不能根治,但是以贪为戒、保持清廉的官员还是有的。内乡县衙的主持营建者章炳焘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内乡任职九年,晚年被罢官后住在开封,生活非常困难,他带着女儿从开封回到昔日为官的内乡县,内乡的百姓得知章知县的困境后纷纷解囊相助、捐款捐物,使年逾花甲的章炳焘感动得老泪纵横,他的女儿也连连跪地拜谢。在离开内乡时,章炳焘感慨地对时任知县史悠履说:“我在内乡任职九年,今天能有如此场面,得恩于百姓,得益于照壁。九年间我天天与照壁相见,时时以贪为戒,它是一面明镜,昭示着我事事都不能忘记百姓啊。”从他的言语中,不难看出照壁的警戒作用是非同一般的。

许多党政领导在视察内乡县衙时,都会在照壁前驻足沉思。他们认为,照壁是封建时代难得的廉政建筑,内乡县衙作为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的好课堂,古为今用,启迪后人。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任河南省委书记期间,视察内乡县衙时说:“我们的干部都应该熟悉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乡县衙是一座很好的廉政教育课堂”。可见,照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是何等重要!

古往今来,贪为误国殃民之祸根,廉为国家存亡之纲领。照壁虽然是历史的遗存,带有封建色彩,但是,它作为廉政建筑仍不失其深刻含义,它是一面永远的明镜,向世人昭示着“公生明、廉生威”的深刻含义!

 


上一篇:王家大院影壁
下一篇:王家大院的八字影壁
分享到:

◎ 最新新闻

◎ 热门新闻